本网讯 “历史上曾盛传着神医扁鹊救活太子的故事。一次,扁鹊与弟子路过虢国,听闻虢国王太子患尸厥症而气息几绝……”《针灸学》课堂上,2021级中西医临床医学教改班易峥妍通过介绍扁鹊成功救治虢国太子的小故事,展示“百会穴”的妙用。如今,学生站上讲台翻转课堂已成为《针灸学》课程教学新常态。
《针灸学》是学校中医学、中西医临床、中医骨伤、运动康复、康复治疗学等专业必修课程,一直以来受到学生欢迎,教学评价成绩亮眼,这与伟德BETVLCTOR网页版课程教学团队一棒接一棒的砥砺深耕密不可分。《针灸学》课程自建校以来开设至今已66年,在全国名中医孙国杰教授、岐黄学者王华教授领衔下,课程团队孜孜不倦地探索建设,《针灸学》被评为省级优质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首批国家级资源共享课、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连续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至“十四五”规划教材和来华留学生《针灸学》双语教材主编单位,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高等教育类二等奖。课程思政案例被评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联席会”慕课十年典型案例。针灸学教学团队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教学团队,针灸学教研室获批为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所在支部获批教育部样板支部建设单位。
如何让一流课程教师展示出一流的教学风采?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深度学习内驱力、有效培养中医临床思维?《针灸学》课程团队认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重要途径之一。
《针灸学》课程内容繁多,学时有限,教育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并掌握众多穴位的定位、归经以及临床应用,是教学重难点之一。此外,部分学生缺乏中医临床思维,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之间存在沟壑,导致“不敢扎”“扎不进”的窘境。针灸学教研室主任周华教授表示,只有坚持“线上自主探究+线下研讨操作”有效融合,才能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为此,课程团队充分利用知识图谱赋能的线上课程资源,在课前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获取线上学情反馈,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线下内容。在课中通过重难点研讨、病案讨论、翻转课堂等课堂活动,完成知识巩固、拓展、迁移及应用。
为积极响应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课程团队以《针灸学》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等为抓手,克服数据整合、关系抽取、知识推理等难关,历时一年,建设全国首门《针灸学》知识图谱新形态共享课程;系统梳理了共计173个知识点、建构出240个知识点关系、教学资源317个、研究出61个问题体系,具有直观可视化、可交互性、多维展示、高速反馈等优势。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算法,团队将《针灸学》各个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了完整的、多维度的知识网络,通过知识图谱将课程知识与教学资源有机融合,形成“多模态”的资源学习空间。
“患者,男,45岁,20年前在足球队多次腰部扭伤,每遇天气变化或劳累过度易引起腰部疼痛,……两下肢后侧胀痛,苔脉无明显异常。”在让学生回顾慕课自学的“阿是穴”相关知识时,一道案例出现在大屏幕上。学生热烈讨论,很快,一名同学给出正确答案。周华教授立马点赞并详细展示介绍如何运用指力,对患者病痛局部进行寻按阿是穴的技巧。同学们笑着说,在《针灸学》课堂上,大家从不走神,“因为随时有可能被周老师提问”。
“团队一直致力于打造师生互动性强、有温度的课程。”青年教师王雅媛在课堂上独具匠心地采用虚拟病人(VP)以及AI数字医生的方式,开展针灸穴位点穴、针刺操作等互动展演,打破传统教学场景与医疗环境的限制,将有限的教学空间向无限的数字空间拓展延伸,有效提升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和思维。
“《针灸学》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式,线上课程作为辅助学习平台,线下重视知识回顾、临床技能和中医思维培养。”课程主讲教师梁凤霞教授介绍说。如果说丰富的课程资料、鲜明的授课要素、活跃的课堂互动是增加同学们课程学习获得感的重要法则,那真实案例会诊研讨,培养学生临床操作技能和思维就是课程教学评价获得优秀等次,深受学生好评的第二个吸引力法则。
《针灸学》课程团队教师基于多年临床经验,常态化开展翻转课堂及讨论式教学,将临床中的典型病案以文字、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存储于线上平台资源,学生通过课前小组讨论进行初步诊疗,再通过线下课堂各抒己见,教师点评指导,最终得出最佳诊疗方案。同时借助实训课堂,组织学生小组进行最终诊疗方案的实施,构建全方位沉浸式诊疗场景。教师对学生的现场操作进行全程指导,让学生在实战中进步。“每次上课都充满期待,希望能展示小组的诊疗方案。”同学们纷纷表示。
为有效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针灸学知识点,更好培养学生临床技能和思维,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各课程团队以迎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积极开展“示范公开课”活动,鼓励教师站稳讲台,上好每一堂课;开展针推临床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训;遴选时珍青创导师并成立时珍青创班,引导学生跟师门诊、进入科研团队、开展科技创新和创业活动,提升临床技能与学术水平;举办杏林针艾讲堂,引导学生传承创新中医经典智慧……促进课堂教学、学习培训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打好教学“提质增效”组合拳,不断增强学生专业学习获得感。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校出台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教学内涵建设项目负责人职责及考核办法指导性意见等系列文件,实施课程负责人制度,夯实课程团队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启发式等教学模式改革,着力打造更多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建设各级一流课程100余门。
以一流本科课程为牵引,聚焦示范引领,结构与内涵并重,持续做好各类课程建设培育……学校正奋力推进课程建设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医药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相衔接,以课程质量提升带动本科教育教学全链条发展。